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欢迎您!

学科科研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浙江省一流学科(B)生物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B:生物工程

我校生物工程学科是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以该学科为基础,建设了学校首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第一牵头单位)、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等省级重大学科平台;该学科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和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质资源高效绿色转化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学科在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科建设水平位于学校领先行列,学科实力跻身省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是学校“十三五”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本学科始建于2001年,现有人才队伍53人,其中正高14人,博士43人,省“千人计划”人才(海鸥计划)、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省教学名师等3人,三个月以上海外经历24人。

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2项,承接地方服务项目179项,总经费3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30项,三大检索论文95篇,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邀请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105人次。

本学科现有省高校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2014年获批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在生物质资源利用方向,201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招收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形成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2014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本学科以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为学科特色方向,建有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学科平台;此外学科还参与省细胞药物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调味食品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学科与德国3所高校建立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获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本学科倡导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行业科技指导、服务政府科技决策、服务社会科技普及。以省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省“双服务”专项行动专家、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专家、省青年科学家等形式在杭州、湖州、衢州、嘉兴、台州等地开展科技对接或为“三农”服务,被评为首批省优秀团队科技特派员。学科成员作为省“十二五”设施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起草“十二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科技决策提供服务。学科成员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副会长、省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省食品工业协会理事等,为行业提供服务。

本学科聚焦生物工程前沿研究,对接我省重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我省传统农业加工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围绕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分子生物化工与生物转化、生物制药与细胞营养、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特色学科方向领域,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搭建大平台,构建大团队,推进大合作,积淀大文化,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前列的一流学科。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本学科已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人才队伍方面,缺乏国家级领军人才,需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高水平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方面,需加强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加强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争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学科平台方面,做大做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学科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软硬件条件,达到省内领先地位,力争跻身国家级学科平台;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方面,联合大企业科技攻关,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学科为企业、行业、政府等服务水平。

1、学科建设目标

本学科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生物经济迫切需求,建设形成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特色学科方向。本学科着力于农业生物资源全生物利用、全过程利用和高值化利用,重点围绕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分子生物化工与生物转化、生物制药与细胞营养、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等发展方向,通过方向凝练、前沿研究、产学合作、学术队伍和软硬件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本学科特色领域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搭建大平台、构建大团队、推进大合作、积淀大文化,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前列的一流学科。

2、学科发展方向

1)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技术:以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以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技术为特色,以生物源活性物、生物源蛋白、生物源糖的生化制造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生物源活性物的提取、分离、转化及功能评价;生物源蛋白的高通量筛选、定点突变改性;生物源糖的分子修饰、生物质三素拆分与转化、功能糖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效应等研究。

2)分子生物化工与生物转化技术:以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化工与生物转化技术为特色,以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生物学、发酵调控分子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反应器优化与设计、代谢产物途径优化、酶生化改性等研究。

3)生物制药与细胞营养技术:以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生物制药与细胞营养技术为特色,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细胞药物与制品、天然药物与绿色制药、制剂生物功能材料、酶有机相催化、海洋生物技术、功能食品、绿色生物农药、生物发酵饲料等研究。

4)废弃生物质的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以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为特色,以废弃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材料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基材料与生物炭、生物炭理化性质及表征、生物炭生态修复、生物制沼、生物气制备清洁液体燃料等研究。

3、建设内容与举措

人才队伍:制定拔尖人才引进办法,重点引进学科领域内国家级领军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高水平学术队伍,新引进领军人才3名,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7名,学术骨干25名。

学科平台:做大做强省重点实验室、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加大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形成浓厚学术氛围,提升学科平台软硬件条件,达到省内领先地位,力争跻身国家级学科平台。

科学研究:围绕特色学科方向,主动设计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争取获国家级科技奖。

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强化学科导师团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社会服务:通过科技特派员、转型升级服务专家、青年科学家、学会协会兼职等方式,加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行业科技指导、服务政府科技决策、服务社会科技普及,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际合作:利用学校国际合作资源,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做好“三实”讲坛,主办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支持保障: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新增仪器设备总值500万以上,硬件条件达到省内领先地位。

4、预期标志性成果

建设期内,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0项以上,经费8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0项,三大检索论文100篇,省部级及以上奖8项;成果转化60项以上,产学研合作基地20个;争取国家级学科平台1个;博士比例达90%以上,形成包括10名国家级、省级人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学术骨干等组成的学科梯队。学科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前列。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